中华女子学院2022年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北京高校2024-06-14 20:06:13admin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 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伴随全球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等因素的叠加,毕业 生就业面临多重压力。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以实施《中华女子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为统领,以品质就业服务为支撑,精准施策,多方发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 、毕 业 生 就 业 现 状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盘”稳定,签约率有较大提升

  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1.00%以上;其中2022届 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3.00%以上,2022届高职(专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 实率(98.98%)较去年同期上浮3.60个百分点。总体签约率为37.83%,较去年同期提高1.78%, 其中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45 .45%,较去年提高30 .93%;高职(专科)毕业生签约率为51 .02%, 较去年提高20.96%。在当前就业环境机遇与挑战交织下,学校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保 障了毕业生稳就业目标的实现,也彰显出学校着力培养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契合。 此外,针对离校还未就业的毕业生,学校将构建精准就业指导扶持机制,实施分类指导、深入谈话、就业信息对接、就业岗位推荐等全面的帮扶措施,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毕业生升学率与升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022届硕士毕业生一人考取博士,实现硕士毕业生升学零的突破。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境内外深 造人数及比例保持在11.00%以上。毕业生深造学府质量高,2022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院校流向“双 一流”高校的比例达31.54%;除流向本校外,主要流向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 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升学深造专业延续性高且实现高满意升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国

  内升学深造专业相关性(84 .54%),升学深造满意度(98 .97%)较去年同期均有上浮。出国(境)深造学生中7人深造院校为 QS 排名前50名的院校,占比为22.58%,较去年增加1人;出国(境)深造总人数较去年增加6人。

  (三)毕业生京外就业、基层就业稳中有增

  学校强化就业引导与帮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离京就业为2022 届超六成本科毕业生择业首选,较去年同期上浮8.69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深圳等其他一线城市和成都、 长沙等“新一线”城市人才吸纳力显著,成为本科毕业生离京就业热门地。与此同时,毕业生从事国家、 地方基层项目与应征义务兵的人数与比例稳中有增。学校2022届本科毕业生服务西部地区建设的比 例达17.39%,较2021届上浮5.54%、较2020届上浮2.93%。学校也将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统筹供需,建机制、搭平台,逐步拓宽毕业生服务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就业渠道。

  (四)毕业生就业结构优势突出

  学校聚焦妇女培训事业、教育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教育学、法学、工学等专 业集群持续不断为区域重点领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毕业生就业结构优势突出,涵盖了教育、社会管 理服务、商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服务业、文化艺术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 为本科毕业生首要选择。从具体变化来看,202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教育”领域的比例有所下降(较 2021 届的降幅为4.10%),主要分流至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管理与服务(较2021届的涨幅为 3.47%)和商务服务业领域(较2021届的涨幅为1.15%)。学校也将继续结合区域发展需求,逐步调整并优化专业设置,从而实现供需畅通对接。

  (五)毕业生基本实现满意就业

  学校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深化综合改革,厚植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助推毕业生 岗位适配性与社会认可度居于高位:1.学用匹配度居于高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契合,近四届 超七成毕业生均可以学以致用,其中2022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80.23%)较2021届(78.25%) 上浮1.98%。2.毕业生实现了满意就业。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相契合,近四届毕业生工作总体 满意度均处于93.00%以上。3.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超九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及综合素

  质感到满意,且呈稳中有增态势,尤其对毕业生责任感强、勤奋努力及各项能力素质方面最为认可。

  4.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受访用人单位均认为我校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具有获得较大成绩的 可能性,且毕业生目前签约单位具有明确的职位晋升与发展机制,毕业生对自我定位与发展规划也具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二、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及研判

  (一)稳就业工作持续承压,多渠道促就业工作需持续推进

  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稳就业工作将持续高位承压,究其原因主要为:1.就业总量压 力与市场需求冲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2023届全国普 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北京市高校毕业生规 模预计28.5万人,同比增加1.7万人。面对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和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 不牢固等方面多重考验,市场主体就业吸纳力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就业市场岗位的需求缩 减叠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供给创历史新高,致使毕业生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2.供需两端结构 性错配冲突。 一是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错位;二是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行业差异等产生的“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三是因就业信息不对称、不清晰造成供需未 能精准对接等等。综上各项因素叠加影响,毕业生稳就业工作任务艰巨,学校应分层分类推进就业 市场建设,深挖市场化岗位、政策性岗位,强化就业引导与帮扶,千方百计稳住202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